又過了兩年,便出來講《般若經》,大弘法化,宣揚祖風。明成祖永樂十二年(西元一四一四年),在慈母山(平山)煙峯寺,選一小室,名為涵虛堂。著有《涵虛堂語錄》、《圓覺疏》三卷、《般若五家說誼》一卷、《顯正論》一卷等。己和具有衲僧的風格,只是他的「心常身滅」的見解,是跟著老莊的思想走了,與大乘禪的本旨,相去何止千里!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顯正論》,旨在破斥儒士排佛的謬論而顯佛教的正義,歸結是提出了儒釋一致論的看法,觀察他的論點,和宋人契嵩的〈輔教篇〉相似。

得通的門人有五冠山興聖寺的弘濬,弘濬可能就是朝鮮世祖王在做王子時所參學的俊和尚。

受世祖王尊信者,有信眉、守眉、學悅、學祖等人。

守眉初參龜谷覺雲,晚入碧溪正心(亦作淨心)之室,龜谷嗣混修,混修嗣幻菴,幻菴嗣太古,正心則嗣龜谷,唯其正心的法系很雜,據《佛祖源流》所說,正心「遠嗣龜谷,又入明傳臨濟宗下摠統和尚法印而來」。

守眉的法門,在世祖王時,學者麇至,鼎盛一時,被世祖王封為王師,賜號妙覺。

信眉是守眉的道友,稱為慧覺尊者,世祖王在潛邸(尚未即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