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大安寺行表之門出家為僧,二十歲受具足戒於東大寺。見了平城京的佛教現狀,競以虛榮為事,頗為不滿,於是發金剛不壞不退之誓願,登比叡山,隱於山林,以建立道心之宗教,以絕「服飾之好」,以斷「嗜好之欲」。
此時,天臺教的典籍,已由鑑真律師傳到了日本。最澄先學唯識章疏,入山之後,專修天臺三大部及《四教儀》等。至延曆十六年(西元七九七年),由於內供奉壽興之推奏,列最澄為內供奉之一員,以近江國的稅收,受理比叡山寺的費用。所謂內供奉,是推選十位戒律精嚴德智隆高的大德,原係供奉於宮中之內道場,又稱為十禪師。次年,於山上講《法華經》。此後講筵年年不絕。二十年,邀請六宗七大寺的諸山大德來山,開大法會,命名比叡山寺為一乘止觀院。這個法會,是智者大師的圓寂紀念日,後來永為定式而改名霜月會。二十一年,由於和氣弘世及和氣真綱兩兄弟的發起,禮請最澄出山,至高雄山寺,啟建法華三大部之講筵。講筵終期,即奉天皇下達入唐求法之詔,遂應命上表,感淚皇恩,並謂於法華之深旨尚須探求貫通,於天臺之章疏尚未得其定本。
延曆二十三年,最澄隨同遣唐使,乘船來華。他的身分是還學生,以別於留學生。留學生是長時期的學習,還學生是做短時期的視察觀摩。另有隨行的留學生圓基及妙澄,加上一個為他擔任譯語的沙彌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