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佛教史略 73

又由源仁授他東密之奧密,他的聲譽遂和益信齊名。

聖寶先住於京都山科小野的曼荼羅寺,後於醍醐之山中建立一寺,為其修行道場。寬平九年(西元八九七年)列為官寺而與洛西的仁和寺並峙。

益信於延喜六年(西元九〇六年)示寂,享壽八十歲。德治三年(西元一三〇八年)諡號本覺大師。聖寶則以七十八歲寂於延喜九年,寬永四年(西元一六二七年)諡號理源大師。

由聖寶之下,便是觀賢,傳淳祐,傳元杲,傳至仁海,為小野流的極盛期。仁海與廣澤流的寬朝,稱為東密的兩大重鎮。仁海祈雨有奇驗,故被呼為雨僧正。仁海之下有成尊,成尊門下出義範、範俊、明算。義範下傳勝覺,範俊下傳嚴覺,由此二人各出三流,成為小野六流:

第三節 平安時代的佛教形態

入唐求法與密教法會


推古以來的日本朝野,對於隋唐文化的吸取,真是如飢如渴。日廷除了屢屢派遣使臣來華,並有留學生及學問僧的派遣,尤以僧人之來華,極受政府的獎勵。日僧來華之際,日廷恆賜予絁四十疋、綿一百疋、布八十疋,其量乃與遣唐副使相等。所以有唐一朝,來華求法的風氣,如火如荼。自唐高宗永徽四年(西元六五三年)至唐禧宗中和二年(西元八八二年)之間,前後來華的日僧之有名可考者,共計六十五人。平安時代則以天臺及真言兩宗的八家為最有名。平安朝正當我國密教盛行時期,他們攜去近九百部約二千卷的典籍之中,關係密教的亦占其大部,故在唐武宗滅法之後,中國密教失傳,而竟獨盛於日本。同時,會昌法難之世,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程度,已達飽和。中國佛教在密教一度盛興之後,加上會昌法難的摧殘,則趨於衰頹景況。所以,有留唐僧人中灌,上書太政官,痛論唐末中國之凋弊多亂,日本的遣唐使因此即告終止。

平安時代以天臺及真言兩宗並盛,但在實際修持方面,則偏重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