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考 101

第四祖道信(西元五八〇~六五一年)有「坐禪觀心」之說。四祖的弟子法融(西元五九四~六五七年)則有「無心絕觀」之說。因為修止可得定,修觀能生慧,所以大乘禪者便以智慧的悟境為目的,故以觀門的方法為著眼點,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不用止的工夫。

最足以注意的,就是天臺宗的智顗大師,對禪的弘揚,曾分為三級:

雖然,智顗的禪觀思想,與後來禪宗的面目並不相一致(註七),不過他所闡述的禪觀三階段,卻說明了中國禪觀方法的演變過程:也就是由印度的禪觀,由此過渡而又脫胎成立了中國人自己所闡發的頓悟法門。何況後來的禪宗,雖說向上一著,不假攀緣,唯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而在初學入門時,像《小止觀》與《六妙法門》(註八)之類的方法書,還是有助於走向頓悟之門的工具。所以,道宣律師在編寫《高僧傳》,把他算作禪師,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