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無量壽經》卷下所說
本經將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分作蓮華化生及邊地胎生的兩類。
-
蓮華化生者:- 「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註八)
-
又說十方世界的諸天及人,若有至心,願生彼國者,凡有三等,稱為三輩:- 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註九)
- 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註一〇)
- 下輩者:「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註一一)
以上所舉,說明願生西方彌陀淨土者,有四個原則:1.要有信心、願心、至誠心、迴向心、菩提心。2.聞佛名號、一心專念、十念乃至一念,念彼阿彌陀佛。3.若犯五逆者,誹謗正法者,雖願往生彼國,亦不得往生彼國。4.若能出家,修諸功德,而求願往生者,臨終佛自來臨;若是在家修善法、持齋戒、飯僧、造塔像、燃燈、散花、燒香,而求願往生者,臨終化佛來臨;不能做諸功德,但能信樂深法,不生疑心,而求願往生者,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
邊地胎生者:
此所謂邊地,不是人間的偏遠之地,係指不能立即花開而見佛聞法的西方極樂世界眾生,住於大宮殿中,於西方的時間五百歲,在宮殿中,不見佛的世界,如處母胎,不見母胎之外的事物,故稱胎生。舉其經文的記述如下:
《無量壽經》卷下云:「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又說:「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註一二)
此一胎生的救拔,補助了少智者無力信樂深法的不足,雖其智力不足以信樂深法,但仍信罪福因果,修習十善而願生彼國者,亦為彌陀的願力所被。雖在被度之後,仍不見佛,然其隨著所修善本的功德多少,所感得的胎宮也有大小,唯其最小的也有百由旬,大至五百由旬。住在此等宮殿之中,所受快樂之勝,猶如忉利天宮。
《無量壽經》對於往生淨土者,給予不同的層次等級,所被眾生的對象,遠比《阿彌陀經》的要求,寬大得多。使得彌陀淨土的救濟,變為普遍廣大。
3《觀無量壽經》所說
本經又稱為《十六觀經》,既稱《觀經》,可知是講述觀想方法的經典,前十三觀,是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相,後面三觀,則為說明上中下三等共九品的往生條件。依正莊嚴相的觀想法,通於一般的禪觀方法,所不同者,使用本經的觀法,雖也能夠達到自心淨土的定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