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肉眼天眼的菩薩道慧。但此對於智顗禪師已極為重要。

從〈普賢菩薩勸發品〉所見《法華經》的「如說修行」,是三七日中一心精進地「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則是人命終之時,即可感得「千佛授手」,「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註八)。並沒有說三種陀羅尼門。可是如慧思禪師所說,若不能不顧身命,要想能夠修成三種陀羅尼,極不容易。若據《安樂行義》所說,縱然不顧身命精進修此有相行,縱然已見普賢菩薩現其人前,及見千佛,復見十方三世諸佛,修行者仍得「至心懺悔,在諸佛前,五體投地」(註九)。雖在《法華經》中並未說要「至心懺悔」,但到智顗禪師所撰的《法華三昧懺儀》,就有〈懺悔六根〉的方法了(註一〇)。嗣後至宋朝的天臺宗學者慈雲遵式,特重懺儀的製作,根據即出於《法華經安樂行義》,但卻不是《法華經》的本身。

至於「法華三昧」的名稱,確係出於《法華經》,共有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