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法華三昧的獲得,可依兩個條件:一是已經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華經》」。因此在尚未得甚深智慧之際,如要得到法華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是受持讀誦《法華經》了。僅靠讀誦,還是不夠,故於《法華三昧懺儀》,尚有前方便的修行方法:「當於正懺之前,一七日中,先自調伏其心,息諸緣事,供養三寶,嚴飾道場,淨諸衣服。一心繫念:自憶此身已來及過去世,所有惡業,生重慚愧,禮佛懺悔。行道誦經,坐禪觀行,發願專精,為令正行三昧,身心清淨,無障閡故。」(註一四)
除了誦經,先須懺悔,莊嚴道場,供養三寶,同時也要坐禪修觀及發誓願。
「三昧」是與慧相應的定,譯為正受,為了通過定境而達到智慧的解脫,而修種種三昧。法華三昧乃是其中之一。法華三昧的修法,須先修懺悔,這是從《安樂行義》而來,此可由《法華三昧懺儀》的說明得知:「修行有二種: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當用此法,教久修者依〈安樂行品〉。」(註一五)法華三昧是安樂行的預備階段,故安樂行主張的懺悔是有相行,也被智顗所沿用。可是這項懺悔法的經典根源是出於被稱為《法華經》的結經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此經將《法華經》的末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三七日行法,更進一步,做了詳細的說明,特別一層又一層地增加了懺悔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