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是顯教經典的《法華經》譯於姚秦的羅什,其中第二十六品,即是〈陀羅尼品〉。
另有一部由唐高宗時代的伽梵達摩於永徽年間(西元六五〇~六五五年)譯出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註三),其中的〈大悲心陀羅尼〉,通稱〈大悲咒〉,凡是受持讀誦者,不僅能生十五種善,不受十五種惡死,並且能生諸佛國土,能得無量三昧辯才,能轉女身成男身,能消除一切罪障,能滅一切惡業,乃至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伽物、污淨梵行,均可由於誦持此咒而得消滅。所以此咒流行極廣,宋時的知禮,為此編成《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註四),直至如今,仍為中國佛教界最流行的懺法之一。但是,此經譯出的年代,早在開元三大士來華之前。
唐末開始,《大佛頂首楞嚴經》,受到諸家的重視(註五),尤其經過宋代華嚴學者長水子璿(西元九六五~一〇三八年)的著力注解之後,該經卷七所錄的「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囉祕密伽陀微妙章句」,漸漸地成了禪宗各寺的日課之一,通常簡稱之為〈楞嚴咒〉。此咒功能,與〈大悲咒〉相為伯仲,持咒之人,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縱然未做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