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等各種角度來研究佛教了。

有好多人常常嘆氣說:「《大藏經》浩如煙海,何年何月能夠看完?」有望洋興嘆的感覺,其實如果有了方法以後,就不必擔心了,科學的方法,等於給你一串鎖匙,你可以逐一啟開佛學中的各個問題之門,結果你便能夠洞察佛教的全貌了。不過很遺憾的,從科學方法的運用,研究的成果是屬於考據、比較,整理出佛教的歷史文獻,卻很難產生佛教的大思想家或大宗教家。歐美的佛教學者,大多是在語言學上下工夫,日本的佛教學者,則是在文獻學上的貢獻較多。但是他們的研究對我們的社會是有用的,能夠告訴我們佛教對人類的歷史文化,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在人類的思想文化史上,佔有怎樣的地位?佛教裡邊有多少東西是吸收了異民族的思想文化而形成的?又有那些事物是隨著佛教的傳播帶到各地,又在各地及各個時代產生了怎樣的新現象?由此而知道何以日本佛教不同於中國佛教,中國佛教不同於西藏佛教,也不同於印度佛教及南方各國的所謂南傳佛教。同時,也可推想到佛教對未來人類社會和實際的日常生活,將會產生多少作用和貢獻。然而在古代的印度及中國隋唐時代的高僧,採用比較的方法及邏輯,來整理佛教教義的目的,是為了產生新的看法,是思想的,不是學問的。在印度有小乘的部派之爭及大乘的空有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