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九八〇年十月發行《華岡佛學學報》第四期開始,它便進入了第二階段,那是由於我本人成了它的主持人。此後的十一年之間,《華岡佛學學報》繼續發行了五期,接下來的《中華佛學學報》也發行了四期,每期的篇幅均在三十五萬字上下,撰稿學者陣容,也大大地壯盛起來,尤其所刊論文的層面和範圍,也漸漸地擴展開來。現在將其作者所提論文以統計方法,製成一表如下:

《華岡佛學學報》第四至八期,《中華佛學學報》第一至四期作者及論文目錄一覽表:
作者身分學位論文題目學報期數所佔頁數學術分野
作者現在地

(備考)
釋聖嚴
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
序—學術的佛教《華岡》四一—四一般台灣及美國兩地各一半時間
中國佛教的特色—禪與禪宗《華岡》四五—二〇中國禪宗
序—教育的佛教《華岡》五一—五一般
明末的居士佛教《華岡》五七—三六明末中國佛教
淨土思想之考察《華岡》六五—四八淨土學
明末中國的禪宗人物及其特色《華岡》七一—六二明末中國佛教
明末中國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華岡》八一—七六明末中國佛教
明末的唯識學者及其思想《中華》一一—二四明末中國佛教
Tso-Ch'an《中華》二三六一—三八六(英文)禪宗
《六祖壇經》的思想《中華》三一四九—一六四中國禪宗
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中華》四三—五一般
楊白衣
日本東京佛教大學大學院畢業文學博士

台北工專教授
看話禪之研究《華岡》四二一—四〇中國禪宗臺灣(已故)
譯牧田諦亮著《疑經研究》《華岡》四二八四—三〇六譯稿
《金剛經》之研究《華岡》五五七—一一二金剛般若
圓測之研究—傳記及其思想特色《華岡》六一〇五—一五六中國唯識
道倫《瑜伽師地論記》之研究《華岡》七一一三—一三四中國唯識
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華岡》八七七—一三四淨土學
方東美前臺灣大學哲研究所教授以西方方法學「關係邏輯」來透視杜順大師的法界觀《華岡》四四一—一七〇西方哲學華嚴學臺灣(已故—係由其學生楊政河提供的遺稿)
從分析哲學觀點評述三論宗與康德哲學、天臺宗、華嚴宗之異同《華岡》五一一三—一四四西方哲學、三論、天臺、華嚴學
程文熙國大代表四《阿含經》:「六大」、「十八界」、「五蘊」、「十二因緣」、「四法本末」的「如真」實在論《華岡》四七一—九五《阿含經》臺灣
楊政河臺灣大學哲學系講師《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華岡》四九六—一三一華嚴學臺灣
魏晉南北朝佛學思想玄學化之研究《華岡》五二一一—二四八魏晉佛學
宗密大師學風研究《華岡》六二二七—三一〇華嚴學
冉雲華
印度國際大學哲學博士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
宗密著《道俗酬答文集》的研究《華岡》四一三二—一六六中國佛教史傳學—華嚴加拿大,一九八九年起客居臺灣
元初臨濟僧人—海雲的禪法和思想《華岡》五三七—五六中國佛教史傳學—禪
敦煌文獻與僧稠的禪法《華岡》六七三—一〇四敦煌學禪史
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華岡》七六三—一〇〇中國佛教史傳學—禪
玄奘大師與唐太宗及其政治理想探微《華岡》八一三五—一五八中國佛教史傳學
宗密傳法世系的再檢討《中華》一四三—五八中國佛教史傳學
從智顗的《摩訶止觀》看中華佛教對印度禪學的吸收與改造模式《中華》三一六五—一八四中印禪學史
延壽的戒律思想初探《中華》四二九七—三一二中國戒律史
李世傑臺灣大學天臺哲學的原理《華岡》四一六七—一八六天臺學臺灣
張曼濤日本大谷大學博士課程修了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大乘涅槃思想之展開《華岡》四一八七—一九九涅槃學臺灣(已故)
李志夫
印度大學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泛論佛陀及《中論》緣起理事觀與邏輯理事觀《華岡》四二〇〇—二二三佛教學理事觀臺灣
三論宗之理事觀《華岡》五一六三—二一〇佛教學理事觀
天臺宗之理事觀《華岡》六一五七—二〇二佛教學理事觀
中國禪宗理事觀《華岡》七一三五—一九八佛教學理事觀
試分析印度「六師」之思想《中華》一四七—六八印度哲學
試論《俱舍論》在佛教思想史中之價值《中華》三四七—六八印度佛學、俱舍學
陳榮波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

輔仁大學副教授
《易經》離卦與曹洞禪《華岡》四二二四—二四四中國禪學臺灣
中國禪宗的特質《華岡》五三〇九—三三〇中國禪學
劉貴傑
中國文化大學文學博士

新竹師範學院教授
支道林思想之研究《華岡》四二四五—二七三魏晉佛學臺灣
竺道生思想之理論基楚《華岡》五三五七—三七六魏晉佛學
竺道生思想之理論特色及其價值意義《華岡》六三七七—四一六魏晉佛學
清談與佛教《華岡》七二八七—三〇〇魏晉佛學
僧肇思想之基楚《華岡》八三一一—三五八魏晉佛學
僧肇思想之背景及其淵源《中華》一八一—一二一魏晉佛學
契嵩思想研究《中華》二二一三—二四〇儒佛思想
僧叡思想研究《中華》三二三七—二六〇魏晉佛學
東晉道安思想析論《中華》四二三五—二八六魏晉佛學
吳永猛
中國文化大學法學博士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佛教經濟研究的回顧《華岡》四二七四—二八三一般臺灣
禪畫研究的回顧《華岡》七一九九—二一六佛教藝術
禪畫的特質《華岡》八二五七—二八二佛教藝術
《壇經》與六祖禪畫《中華》一一三七—一五二佛教藝術
陳清香
中國文化大學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日本天理大學研究
羅漢圖像研究《華岡》四三〇七—三七一佛教藝術臺灣
「五百羅漢圖像」研究《華岡》五三七七—四二一佛教藝術
論雲岡石佛式樣的源流《華岡》六三四五—三七六佛教藝術
東渡日本的宋代羅漢畫《華岡》七二三五—二六〇佛教藝術
論元代的羅漢畫《華岡》八二八三—三一〇佛教藝術
涅槃變相研究《中華》一二九五—三二六佛教藝術
劉心皇國大代表曼殊新考《華岡》四三七二—三八五佛教人物臺灣
札奇斯欽北京大學、美國猶他大學教授佛教在蒙古《華岡》五一四五—一六二蒙古佛教美國
楊惠南
臺灣大學碩士

臺灣大學副教授
《成唯識論》中時間與種薰觀念的研究《華岡》五二四九—二七四唯識學臺灣
《中論》裡的「四句」之研究《華岡》六二七七—三一〇中觀學
龍樹《迴諍論》中的「空」之研究《華岡》八一九三—二三六中觀學
龍樹《迴諍論》中「量」之理論的研究《中華》二一一一—一四二中觀學
曹仕邦
澳洲國立大學哲學博士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僧史所載中國沙門堅守淫戒的一些實例《華岡》五二七五—二八八中國佛教史本在澳洲,後移住臺灣
中國僧史所載持午的實踐和面對的難題《華岡》六三二七—三四四中國佛教史
《僧祇律》在華的譯出弘揚與潛在影響《華岡》七二一七—二三四中國戒律史
從宗教與文化背景論寺院經濟與僧尼私有財產在華發展的原因《華岡》八一五九—一九二中國佛教史
中國古代佛教寺院的順俗政策《中華》一一五三—一八〇中國佛教史
僧史所載中國沙門堅守戒規或天竺傳統的各類實例《中華》二三二五—三六〇中國戒律史
論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華》三二六一—三〇〇書評
劉奕賜
師範大學碩士

中正理工學院副教授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要義《華岡》五二八九—三〇八經典研究臺灣
釋明復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研究員貫休禪師生平的探討《華岡》六四九—七二中國佛教史臺灣
霍韜晦
日本大谷大學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講師
唯識五義《華岡》六三一一—三二六六唯識學香港
孔維勤輔仁大學文學博士宋釋永明延壽論心王義至八識之展開《華岡》六四一七—四五二中國佛學臺灣
宋釋永明延壽之理事觀《華岡》八三五九—四二四中國佛學
李昌頤中華學術院佛研所研究生《壇經》思想的源流《華岡》六四五三—四七六禪學臺灣
《中論》空無思想、中道思想之探源及其與現代的關係《華岡》七三五五—四〇〇中觀
吳汝鈞
香港中文大學碩士

日本京都大學研究
龍樹之論空假中《華岡》七一〇一—一一二中觀香港
《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華岡》八二三七—二五六般若學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中華》一一二三—一三六一般印度佛學
〈十牛圖頌〉所展示的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中華》四三一三—三四〇禪學
熊琬政治大學文學博士朱子理學與佛學《華岡》七二六一—二八六佛學與儒學臺灣
釋惠敏
中華學術院佛研所研究生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
梵本《中論頌月稱註》(淨明句論)研究序論《華岡》七三二九—三五四中觀學臺灣
《月喻經》的研究—以《瑜伽師地論》有關部份為主《中華》二一四三—一五六瑜伽學
「聲聞地」之「資糧論」的三重結構《中華》三六九—八二瑜伽學
陳玉蛟
中央大學碩士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三寶釋義《華岡》八四二五—四四四西藏佛學臺灣
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大乘二十僧〉釋義《中華》一一八一—二二八西藏佛學
《現觀莊嚴論》初探《中華》二一五七—二一二西藏佛學
「發心」在漢藏佛學中之意義及其在宗教實踐上的心理功能《中華》三二〇九—二三六西藏佛學
《菩提道燈難處釋》探微《中華》四三四一—三六〇西藏佛學
巴宙
印度國際大學博士

美國愛荷華大學教授
觀音菩薩與亞洲佛教《中華》一五九—八〇一般美國
大乘二十二問之研究《中華》二六五—一一〇敦煌及西藏佛學
杜松栢中興大學文學博士禪宗的體用研究《中華》一二二九—二四四中國禪學臺灣
鄧克銘
中華學術院佛研所研究生

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
大慧宗杲禪師禪法之特色《中華》一二八一—二九四中國禪學臺灣
楊郁文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醫師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中華》二一—六四《阿含經》臺灣
南、北傳「十八愛行」之法說及義說《中華》三一—二四阿含學
初期佛教「空之法說及義說」(上)《中華》四一二一—一六八阿含學
陳祚龍英國倫敦大學及法國巴黎大學博士李唐名相姚崇與佛教《中華》二二四一—二六六中國佛教史法國
江燦騰臺灣大學博士班李卓吾的生平與佛教思想《中華》二二六七—三二四中國佛教史臺灣
林崇安
美國萊斯大學理學博士

中央大學理學院教授
印度部派佛教的分立與師資傳承的研究《中華》三二五—四六部派佛學臺灣
《阿含經》集成與大乘經典源流的研究《中華》四一—二八經典研究
高明道
師範大學博士班研究生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蟻垤經》初探《中華》四二九—七四佛教文獻學臺灣(原籍德國)
丁敏政治大學文學博士譬喻佛典研究《中華》四七五—一二〇佛教文獻學臺灣
傅偉勳
美國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

美國天普大學教授
《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中華》三一一七—一四八中國佛學美國
關於緣起思想形成與發展的詮釋學考察《中華》四一六九—二〇〇佛教哲學
成中英
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

臺灣大學教授
禪的邏輯和詭論《中華》三一八五—二〇八禪學哲學美國
汪娟輔仁大學文學博士班唐代彌勒信仰與政治關係的一側面《中華》四二八七—二九六中國佛教史臺灣
筱原亨一加拿大多倫多麥克馬斯特大學教授《道原神僧感通錄》資料來源分析《中華》三三一九—三八〇中國佛教史加拿大(英文稿,原籍日本)
白居易〈墓誌銘〉中的「結構」和「群體」《中華》四三七九—四五〇中國佛教史
史維仁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

美國佛州大學教授
從客觀的立場理解宗教《中華》一三二七—三六七宗教學美國(英文稿,美國籍)
禪宗起源新探《中華》二三九一—三九八中國禪學
巴博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西藏大圓滿教義跟中國禪法的融合《中華》三三〇一—三一八藏漢佛教比較(英文稿,美國籍)
葉阿月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臺灣大學教授
窺基所著《心經幽贊》中的「阿顛底迦」的諸問題《中華》三三八一—四〇〇唯識學臺灣(英文稿)
稻田龜男
日本東京大學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
東西方形上學的評論《中華》四三六一—三七八東西哲學比較美國(英文稿,原籍日本)
華珊嘉美國聖地牙哥大學教授禪學西方精神治療《中華》四四五一—四九四現代禪宗美國(英文稿,美國籍)

以上共計四十四位作者,發表了一一八篇論文。其中十一位居住國外,六位是外籍。以他們的學歷而言,出身於日本各大學者十一位,遊學印度者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