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美國學位者七人,有英、法兩國學位者一人,在澳洲完成學位者一人,其餘二十一位皆係島內造就。
就其論文的主題範圍而言,研究中國佛教的人數及篇數最多,其中屬於中國漢傳佛教史學的有釋聖嚴的四篇,冉雲華的八篇,曹仕邦的七篇,江燦騰、釋明復及汪娟的各一篇,篠原亨一的兩篇。屬於禪學者則有釋聖嚴及陳榮波的各兩篇,楊白衣、李昌頤、吳汝鈞、杜松栢、鄧克銘、成中英、史維仁、華珊嘉的各一篇。屬淨土學的則有釋聖嚴、楊白衣的各一篇。屬於華嚴學的則有方東美、楊政河的各兩篇。屬於魏晉佛學的則有楊政河的一篇、劉貴傑的八篇。天臺學的僅得李世傑寫了一篇。中國唯識學者有楊白衣的兩篇,霍韜晦、楊惠南及葉阿月的各一篇。中印佛學及與儒學對比的有劉貴傑、熊琬與傅偉勳的各一篇,李志夫的四篇。中國佛教藝術史者,有吳永猛三篇、陳清香的六篇。佛教寺院經濟的有吳永猛的一篇。蒙古佛教的有扎奇斯欽的一篇。漢藏佛教對比研究的有巴宙及巴博的各一篇。西藏佛教有陳玉蛟寫了五篇。
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的人數也不少。屬於阿含學的有程文熙一篇、楊郁文三篇。俱舍學有李志夫的一篇。般若龍樹中觀學的有楊白衣、李昌頤、釋惠敏各一篇、吳汝鈞的兩篇、楊惠南的三篇。瑜伽學的有釋惠敏的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