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考 384

涅槃學的僅有張曼濤的一篇。有關印度部派佛教及大小乘經典者則有劉奕賜的一篇,林崇安的兩篇。印度哲學的乃有李志夫的一篇。佛教文獻學的則有高明道及丁敏的各一篇。宗教學及東西方哲學比較者,乃有史維仁及稻田龜男的各一篇。

由以上的綜合分類,可以知道,《華岡》及《中華》先後兩種佛學學報,在將臺灣佛教帶向學術化的過程中,已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首從國外引進學術的觀念及方法,同時以優厚的稿酬鼓勵國內外的學者,撰寫研究佛教的論文。故從一九七二年時道安法師所見的僅十多位華人群中的佛教學者,發展到一九九一年時,已有三十八位華裔的學者撰寫有關佛教的論文了。在刊出的一一八篇論文之中,是以研究中國漢傳佛教的分量最多,多達七十多篇,尤其在中國佛教史的研究方面,釋聖嚴、曹仕邦、冉雲華三位博士,所下的工夫最深,所見的成果也最多。次如劉貴傑的魏晉佛學,陳清香的佛教藝術,均已見出其專攻的功力。研究藏傳佛教的陳玉蛟,連續撰寫了五篇,此在臺灣佛教學界是難得見到的喜訊。研究印度佛教方面的楊郁文,專攻漢、巴兩種語文的阿含,也是臺灣佛教學界前所未有的事。至於研究中觀及瑜伽、唯識的學者,老一輩中首推印順法師,年輕一代的則以葉阿月、楊惠南、霍韜晦、釋惠敏的實力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