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豈不是一個很可怕很危險的人物了嗎?
至於不飲酒戒,因為飲酒成癮,便是酒精中毒,便會惹事生非,便可能借酒發瘋、借酒壯膽,以致做出殺、盜、淫、妄等的種種壞事,故與佛教徒的修行生活相互抵觸,與禪定、智慧、解脫、涅槃,背道而馳。在經律論的聖典中,特別標出飲酒的壞處,有十過、三十六過、三十五失等的詳細說明(註四)。由此可知,佛教的五戒,不僅是做人的準則,乃至也是如太虛大師(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所說「人成即佛成」的正行、正因。
五戒是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乃至無上菩提的共同基礎,正如西藏密乘的大成就者宗喀巴大師(約為西元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所說:「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學處。」(註五)也正所謂百丈高樓從地起,守持下下層律儀的人,雖然不及上上層律儀的視野,守持上上層律儀的人,必定要將立腳處,落實在下下層律儀的起步點上。因此,僧俗七眾的別解脫戒,乃至菩薩戒,都是以五戒的前四戒,為最重要的根本戒。在家的優婆塞及優婆夷,至少當受五戒及十善戒,進而於六齋日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以便以在家身來體驗離欲的出家生活。出家戒中的沙彌十戒,比丘戒及比丘尼戒的五篇七聚,菩薩戒的三聚淨戒、十善戒及十無盡戒,無不皆以五戒的前四戒為其根幹,為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