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建設人間淨土運動的普遍推廣,必須宣導人人受持五戒的重要性。縱然不強調學佛修行,僅做一個健康正常的人,也該要遵守五戒的身不作惡行,口不出妄語,也要酒毒不沾唇。

不過希望要一般人來受戒不易,受戒之後不犯戒、不退戒,也不容易。因此在《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一〈學處學品〉(註六)、《優婆塞戒經》卷三(註七)、《大智度論》卷一三(註八)、《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註九)等經論的記述,都說五戒可以分條受持。依據《大智度論》的說法:「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行優婆塞,二者少分行優婆塞,三者多分行優婆塞,四者滿行優婆塞,五者斷婬優婆塞。」(註一〇)

然在《優婆塞戒經》卷三所說,與《大智度論》略異。該經謂:「受三皈不受五戒者名優婆塞,受三皈受持一戒者名一分,受三皈受持二戒者名少分,受三皈受持三戒者名多分,受三皈受持四戒者名多分,受三皈受持五戒者名滿分。」(註一一)在《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更說五戒除了可以「隨意多少受」,也可以隨意地但受五日、十日、一年、二年。又說:「五戒若不能持,得(退)還。」(註一二)像這樣的「隨意」受持五戒,給了在家居士寬大的彈性空間。從另一面來看,這也顯現了佛教戒律的活用性及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