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於《維摩經.佛國品》的原文所載,乃是由於長者子寶積,問釋迦世尊,如何是諸菩薩的淨土之行?也同於《大般若經》處處都說的菩薩摩訶薩如何嚴淨佛土,成熟有情,主要是問的淨土的因行。所以佛說:「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下舉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是菩薩淨土,四無量心、四攝、三十七道品、十善等道法,都是菩薩淨土之因,乃至「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註一一),此與《六祖壇經》所理解的「直心」即是「心不住法」的「本心」或真如心,是略有差距的。「直心是淨土」,是淨土的因行,類似《大般若經》為了淨佛國土,必當成熟有情,所以成熟有情,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即是嚴淨佛土。因行與果德是互相呼應的。不過,禪宗以「豁然」開悟,「還得本心」,看作當下見性,立即成佛,此人便處於淨土,也是沒有錯的,那與《華嚴經》、《法華經》所說是相通的。因此可知,佛經中的淨土,至少有五類:1.以佛的神力顯示者,如《維摩經.佛國品》釋迦世尊以足指按地,顯示舍利弗尊者是。2.以佛的功德圓滿,雖居此穢土,佛所見者乃是淨土,如《華嚴經》、《法華經》等經所說者是。3.以菩薩摩訶薩的修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