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法華經》、《維摩經》等經的許多篇章,根本就是戲劇的體裁。此外如彌陀淨土的三部經、彌勒淨土的三部經等,都有人物眾多極其華麗莊嚴的場景,是故到了中國的敦煌壁畫,便演變為「維摩變」、「淨土變」、「勞度叉鬥聖變」等大幅的繪畫題材。
印度佛教的建築藝術,是表現於洞窟,例如阿姜他的佛塔,例如阿育王時代所遺留的佛塔、鹿野苑前五比丘迎佛塔、鹿野苑內重建於笈多王朝時代的佛陀初轉法輪紀念塔、涅槃場的紀念塔,工程最偉大的代表作,應該要算菩提伽耶(Buddha Gayā)的正覺大塔,始建於玄奘大師西遊之前,重建於西元第十二、十三世紀之間,修復於十九世紀,高一百六、七十尺。以上所舉的佛塔型式各異,完成的時代也不同。
印度的寺院建築,雖已發掘出土了鹿野苑、祇洹精舍、王舍城等的遺址,也只見墻基而不見墻垣房舍,規模最大的那爛陀寺遺址,也僅留下露出地面的殘垣頹壁和墻腳基礎。由道宣律師所撰《舍衛國祇園寺圖經》表現的平面示意圖,也僅能知道其寺院各項建築物的空間配置。若從諸部大乘經中所描述的宮殿式建築,最著名的是《華嚴經》的彌勒樓閣,此外有《無量壽經》等所描述的佛國淨土宮殿建築,那只能說是信仰中及禪定中神通力所見理想的建築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