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還住在他們的修道院中,我都會留意那些宗教建築物的布局、庭院草木、門窗、走道、祈禱室、禮拜堂、臥室、廚房、浴廁的設施,及其所用的材料結構、通風、採光、隱密度、安全感等的功能。

接下來,介紹一下個人對於中國佛教建築的一知半解。中國佛教寺院,脫胎於宮殿的模式,但它既異於印度的伽藍,也異於中國的宮殿,它是以中國宮殿的外觀,增加了佛塔、祖塔、佛像、壁畫等的內容。佛滅後的印度伽藍,初以佛塔為主體,由於僧人向佛塔禮敬,逐漸以佛殿為中心,僧眾由禮佛舍利而改為禮佛聖像;寺院以大殿為中心,周圍建有小殿,小殿各有東西兩軒,及東西兩廊,各殿之間,均以迴廊互相連接,寺之東側有鐘樓。寺院設置重重的大門;此外有南西門及東西門,均名為三門。此三門是指牌樓形的大門,均用四柱三門的形式,門頂採用樓閣的形狀,若比照宮殿規矩,皇宮的三門是七樓四柱,王宮五樓四柱,一般寺觀多用三樓四柱仍是三門,最簡單的一樓二柱,則僅一門了。後來的一般人不知三門是由四柱三洞構成的原由,便易名山門了。也有以高大的樓閣為三門的,例如京都知恩院的三門,高聳入雲,樓上供有國寶級的釋迦等十九尊聖像。

寺院在大型的佛教道場,總院之下,別設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