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從佛教初傳中國,再等到中國本土佛教的形成,已經經過了三百五十年左右的孕育時代。所以初期的中國佛教,與來自西域或印度本土的佛教,沒有什麼不同之處,例如像佛圖澄(西元二三二~三四八年)及鳩摩羅什(西元三四四~四一三年)等高僧到達中國,不僅接引而且造就了許多傑出的中國佛教傳法人才與高僧,例如道安(西元三一四~三八五年)、慧遠(西元三三四~四一六年)、道生(西元三六九?─四三四年)、僧肇(西元三八四~四一四年)等人的出現,始為佛教開拓了中國化的局面。也就是說,在此時期之前,中國人僅忙於接受從西域或印度翻譯過來的佛教文化,經過三百多年的學習與研究,尤其在與中國儒家及道家的固有文化不斷的競爭與比較之後(註三),這些傑出的佛教高僧們,便大膽地面對佛教的教義,做了重新的評估,並給予嶄新的解釋。魏晉時代的格義之學,便是一種實例(註四)。所謂中國化的佛教,也就從此誕生。
當然,中國為吸收印度佛教所做的翻譯工作,是從西元第二世紀開始直到十一世紀時,歷經約千年之間(註五),一方面將佛教變成中國化。這種工作一直做到西元第八世紀時,便有了很大的成就,甚至達到圓熟階段(註六)。同時也在陸續地將發生於印度當時的各種佛教典籍,翻譯成中國語文(註七)。
有關中國化的佛教,可以列舉者有淨土、天臺、華嚴、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