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主釋迦牟尼在未出家時的童年及少年時代,即已學通當時印度的一切宗教、哲學、技藝等知識和學問。成佛之後,即以他的廣博知識、幽深無比的智慧,對各種層次的人間大眾,宣說不同層面的佛法。經過四十多年在恆河流域奔走教化,常隨的弟子多達一、二千人。而其弟子中,出家比丘如: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須菩提、迦旃延、優波離等;在家居士,如摩訶男、須達等,他們都是當時印度的大學問家、大軍事家、政治家、教育家。尤其是阿難,有過人的記憶能力,稱為多聞第一;能將世尊一生所說的言教全部記得,最後結集成為佛的法藏,此即後世所傳的十二部經,以及演變成為經、律、論三藏。
三、三藏聖典為教材
佛法的流傳就是佛教的弘揚,不只是信仰不可知的神異,而是通過理性的疏導,對於佛陀言教的信受奉行。與其說它是宗教,毋寧說更應是近於哲學和實踐的。其所依據的即是三藏教典。
佛教的教團,是以三藏教典為中心,佛法的是否純正,也以三藏教典作為判斷的準繩。所以,在印度時代,不論是佛世的原始佛教、佛後的部派佛教,乃至於後來的大乘佛教,無不重視三藏教典的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