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使佛教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新生氣象。他們無不著作等身,而擲地有聲。直到民初乃至現代的中國佛教,都還多少受著這幾位大師的影響。

佛教在受到清末太平天國的摧殘,和清末民初兩度廟產興學的風潮襲擊,元氣盡喪,以致中國雖仍存有佛教之名,和佛像、寺院、僧尼之形式,卻已難有佛教的教化之實。一般的社會大眾,尤其是知識分子,更視佛教的現象為多餘的迷信,佛教的僧侶為社會的寄生蟲,佛教的存在是人間的累贅。這是由於客觀的形勢,使得佛教自身已無自覺、自救之能。因佛教沒有體系化的教育制度,也沒有人才來創設教育的環境,更沒有從事教育的優良師資。有的僅是為葬儀的場面,增加一些哀榮的僧尼而已。以致於沒有信佛的人不願信佛,信了佛的人也不敢承認是佛教徒。

七、民國以來的僧教育


所幸民初出了幾位大師,如八指頭陀、太虛大師等人,奔走呼籲,維護廟產,舉辦僧學,此乃近代佛教教育的濫觴。雖然這種教育的形態,仍停滯在私塾式的啟蒙階段,確也為近代的中國佛教,扳回了起死回生的局面。延續迄今,在中國佛教界從事佛教教育的人,多半和太虛大師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