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現代化的事業團體,多設有專業的研究機構,做改良開發和推廣的研究探訪。近五十年來,我們中國佛教界的佛教教育,僅做到私塾和現代化學校之間的形式,教育的階段只能做到高中最多是大學的程度;以培養一般寺院住持人員和一般通俗的弘法人才為目的,專題專業的研究尚在起步的階段。所以在佛教的學術成果上,我們不及東洋的日本,也比不上西方的歐美;在修行的方法上,我們又比不上西藏的密教,也落後於錫蘭的上座部佛教和日本的禪佛教。以致於許多中國人在學習佛法之後,認為佛教的理論雖好,只是沒有次第而修的實踐方法。結果要研究就到日本和歐美;要修行就學西藏和日本;乃至於「病急亂投醫」,去學外道的修行方法來獲得一些身心的安定和安慰。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感到非常可恥和遺憾的事。

其實,中國佛教本有修行的方法。在淨土經典和古來淨土的著作中,保留著不少修行的方法;從印度傳來的禪經,中國歷代的禪籍,以及天臺宗的大、小止觀,還有幾部有名的大小乘經論之中,都曾詳細的解釋說明修行的方法。只是由於時代的隔閡,文字表現方式的簡略,及名詞定義的晦澀,使我們現代人無法輕易的理解,因此必須加以綜合整理、系統組織和親身實踐,才能夠用現代人懂得的語言和現代人願接受的觀點表達出來。而我們就缺少這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