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創教的釋迦世尊開始,雖不以學問作誇耀,若從世界各大宗教的教主及其及門弟子的教育程度來考察,唯有佛教是具有高水準的教團。釋迦世尊在未出家之前,即已學通五明,文武兼修,後來為了探究宇宙人生真理,便進行參訪工作,所參訪的宗教師,均係飽學之大修行者;成道後所度的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等大弟子,亦係大學問家。佛陀度眾生,雖不限制教育程度,也無職業及階級的歧視,然而釋迦的教團,確係知識分子的聚集之處,就像是一所學校;事實上,當時的印度,要受高等教育,唯有向大宗教家親近學習。所以,未得解脫的修行者稱為「學人」,解脫之後的修行者稱為「無學」。故在佛經裡可以看到,佛及佛的弟子們,非唯偉大的智者,也是偉大的學問家。佛滅後的部派佛教時代,乃至大乘佛教時代,因為產生了不少學者及思想家,所以才會有各種論書的出現。佛教傳來中國,經六百餘年的傳述而成為中國文化模式的佛教,其間像羅什門下、道安座下,以及吉藏、智顗、玄奘、法藏等諸大師的會下,無不是集當時第一流的學者菁英於一堂。因此,佛教的目的,固然不在於學問,佛教的施設則離開教育,便無可說的話,更無可做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