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近以來的中國佛教,不是沒有教育,而是沒有制度化及現代化的教育,例如:楊仁山的祇洹精舍,歐陽竟無的支那內學院,太虛大師的武昌佛學院、漢藏教理院、閩南佛學院,都造就了不少僧才,都是模仿現代化,然均不是現代化,尤其沒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不能維持長久;直到抗戰勝利,臺灣光復以來的各佛學院,依舊如此,殊為可惜。作為現代化及制度化而且有永久性的佛教教育機構而言,應該說是自本所招收第一屆研究生為始。


因此,本人在本年九月十九日第一屆研究生的開學典禮上,作了如下的幾點報告:


本學報,現已發行至第五期,本期有三篇論文,係來自國外的三位教授,國內外合計共有十四篇論文,均由諸位編審委員的細心審校下編輯而成。大致說來,係以中國佛學為本位,至以思想史的探討為經緯,廣泛地涉及經論、宗派、地域、時代、人、物、事例等專題研究。從分量上及內容上看,都已具足紮實的程度,至於有些什麼是舊問題的新發現,尚待諸方大德給予新的評估、批評與指教。

(刊於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華岡佛學學報》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