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卻不可能被公認其學術上的價值和地位,像這一類人,除了聽他們稱道別人,殊少聽他們詆毀別人,這大概也是日本優良學術風氣的一面吧!

再說日本學者對於中國問題的研究,在魏晉南北朝以迄隋唐階段的研究成果,已相當豐富,如今乃至以後,仍將有增無已;對於宋朝尤其南宋以後的研究成果,便越往後越少。這有正反兩重因素:一是中國佛教到了宋朝之後,由於經過唐武宗及後周世宗的滅佛運動,元氣大傷,因之一蹶不振,僅有禪宗及淨土教流行在民間,保守尚感乏力,遑論繼續發揚,故在內容方面,比之以往,頗為失色。第二是日本的鎌倉時代,相當我國南宋光宗至元朝文宗時期,正當中國佛教衰微,日本自身便產生了具有日本民族特性的日本佛教,所以不再重視中國佛教了。可是,從那之後的中國,佛教並未滅亡,值得研究的問題還是很多,因此,在這一次的大會中,有兩個人以明末的雲棲祩宏為題提出論文。然由於近代中國文字,在日本學者讀來頗為困難,真正以研究近代中國佛教為主的人,還是相當的少。

凡是會員,均有報名發表論文的資格,但在會場之中,面對著專家聽眾,不但不能信口開河,而且還得準備與主體有關的其他問題,以防聽眾發問。發問的情況有兩種:因為凡來聽你發表的人,若不是與這個問題有關聯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