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對於這個問題希望得到某一疑問之解答的學者。前者為了求證他自己的看法,便會舉手發問,甚至和你當場辯論;後者為了所得答案之不滿意或不充分,也會舉手發問。答不出來或解答錯了,當然不會怎麼樣的,然在學術神聖的前題之下,誰願意馬虎呢?所以,大多數參加發表的人,在大會之前的數星期,即把論稿念得滾熟,還得查閱許多的參考資料,是以準備應考的心情去參加發表的,且此不限於年輕的學者。

他們極重視榮譽,印度學佛教學會自第八屆大會開始,即成立了學會獎的制度,凡在學術大會中,提出了高水準的論文數篇之後,即有接受學會獎賞的可能,受獎人的學術地位也就因此自然提高。類此的學會組織,假如中國也有幾個的話,該是多好?因為這也是提攜人才和促進人才之養成的方法之一。

(《天聲雜誌》一卷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