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也無定時的朝暮課誦,在打醮之際,大多讀誦《三官經》與《五斗經》等。他們平時的服裝一如俗人,也不蓄長髮挽髻,唯在舉行儀式的場合,始穿道服。所以,臺灣的道士不多,道教的教團組織之力極其微弱。不過上廟或宮中去進香的人,倒是很多。由於道士太少,臺南的天壇,在廟會祭日,信徒們就穿了法衣擔當照顧的工作。臺北的覺修宮根本沒有道士,僅有信徒們於廟會或祭日在那兒誦經。

另有一位,是岡山大學的大淵忍爾,論題為〈臺灣における道教禮儀〉,他把臺灣道教所行的禮儀,分成廟中的祭禮(醮)及一般家庭所用道教的葬禮。醮分有火醮、王醮、慶成醮等。他把醮祭的形式、道壇的構成、道士與經典、從祭儀中所見的一般性,做了報告。至於道教在葬儀中,所用的十王與十二地獄、破枉死(血湖、血盆)城、解結等,他也做了調查。這位大淵先生曾出版過《道教史の研究》(岡山大學共濟會書籍部一九六四年版)及《敦煌道經目錄》(法藏館一九六二年版)。

此外尚有立正大學野澤達昌的《後漢末荊州學派にみウれる老莊思想》,東洋大學岩佐貫三的《鬼に關する中國的發想》,大正大學牧尾良海的《四神相應の說について》,富山大學高瀨重雄的《青木北海とその禹步僊訣》,大谷大學三桐慈海的《僧肇と頓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