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文化研究會一九六六年版)。
(三)東京教育大學今井宇三郎的〈黃帝についてレ〉(同前條)。
(四)大正大學安居香山的〈史記に見える黃帝問題──特に司馬遷の黃帝の取り扱に方を中心として〉(同上)。
(五)東京教育大學酒井忠夫的〈方術與道術〉(東京教育大學東洋史研究室《東洋史學論集》)。他說自秦漢以來,被稱作「方術、道術」的名詞,到了後漢時代,其內容即起了變化,這是形成道教過程中的極重要的一大因素。酒井氏另有專著《中國善書の研究》)(弘文堂一九六〇年版)、《近代支那に於ける宗教結社の研究》(東亞研究所一九四三年版)、《中國民眾の善惡觀》(法藏館)。
(六)大阪府立大學佐中壯的〈抱朴子の方法論と現代歷史學〉(《藝林》四~六)。
(七)橫濱巿立大學波多野太郎的〈老子王注校正〉(《橫濱巿立大學紀要》一五)。
一九五四年則有如下的數篇論文:
(一)池田末利的〈釋廟〉(《甲骨學》三)、〈立戶考─のそ宗教意義と原初形態〉(《廣島大學文學都紀要》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