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各宗的分立到要求全面的統一──蕅益智旭
蕅益智旭的思想基礎是禪宗的,但他反對中國的祖師禪或公案禪,乃是以《大佛頂首楞嚴經》(以下略稱《楞嚴經》)為主的如來禪(註一)。據他自己的表白,他的佛學思想,是循著印度的馬鳴和龍樹,中國的智者(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而至唐宋的延壽(西元九〇四~九七五年)(註二)。實際上,他是以延壽的《宗鏡錄》為他的依歸,不過他是宋朝以後唯一把全部漢文《大藏經》看了兩遍以上的學者,所以不以中國佛教各宗派中的任何一派為滿足(註三),以往的學者們,多將他視為天臺宗的繼承者,其實他僅採用天臺宗的教判方法,作為他註釋經論的工具,而非天臺宗的因襲者;也有學者將他視為淨土宗的第九祖,其實他雖一生鼓吹淨土,但他既不贊成禪淨雙修式的參究念佛(註四),也不贊成淨土宗二祖善導(西元六一三~六八一年)的「指方立相」的修行方法(註五),他的淨土是不離我人的現前的一念心的(註六)。
對了,此所謂現前一念心,乃是蕅益智旭的哲學思想的特色所在(註七),這雖是採用了天臺智者《摩訶止觀》所說介爾一心的觀念而來,智者的介爾一心,是指我人的第六意識,也可稱作妄心,在此第六意識的任何一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