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含有十法界的全部,此在天臺宗稱為妄心觀的修證方法。但是蕅益智旭的現前一念心的主要任務,是在說明《大乘起信論》的「一心真如」和《楞嚴經》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因為《大乘起信論》的「真如」有受熏之說,《楞嚴經》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有隨緣之義,熏於清淨則為解脫的聖者,熏於染污則為在纏的凡夫;不論隨淨緣或隨染緣,為聖者或為凡夫,真如的體性是不變的。凡夫無從親見真如的體性,日常感覺到的第六意識的心理活動,對任何人均不陌生,它雖不即是清淨的真如,也未離開清淨的真如,所以蕅益智旭創立了現前一念心的哲學觀念,作為解釋各種經論中所持不同的論說,以期達成將各宗所持的異見異說,統一起來的目的。
是的,蕅益智旭,在教判方面,除了依從天臺的模式,並無新的發明,但是,他卻不主張把經典作硬性的規定為屬於那一層次,他以為若以圓頓的立場來看任何經典,無一不是最高的圓頓法門。因為佛法皆從佛陀的大覺智海之中流出,應機雖不同,本質無二理,不應分河飲水,而起宗派之間的爭執。因此,如果說蕅益智旭也有他的教相判攝,那麼,他是把整個的中國大乘佛教,分為禪、教、律、密、淨土的五類,又將其中教之一類,分為性相二宗,唯識為相宗,天臺、賢首等為性宗。在他看來,法性與相法,無二無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