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內容組織,共分六章如左:

第一章是〈天臺思想的淵源〉。所謂天臺思想的淵源,便是發源於印度的龍樹(西元一五〇~二五〇年),經鳩摩羅什(西元三四四~四一三年)傳譯了《法華經》,又得北齊慧文(生寂不詳)、南嶽慧思(西元五一五~五七七年)的傳承,始至智者大師(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的大成。

第二章是〈天臺教學之特質〉。這是天臺學的重心,也是本書的中心。所謂天臺學,乃是天臺山國清寺智者大師所創發,本章便是介紹天臺大師的傳記、著作、教學。所謂教學,便是「教」及「觀」。「教」之中的「教相論」,便是對於佛說一代時教的分類淺深的判別,即是以「五時八教」判別一代時教。「五時」又稱「五味」,即是「華嚴時」的「乳味」、「阿含時」的「酪味」、「方等時」的「生酥味」、「般若時」的「熟酥味」、「法華涅槃時」的「醍醐味」。「八教」分成「化儀四教」的「頓」、「漸」、「祕密」、「不定」,以及「化法四教」的「藏」、「通」、「別」、「圓」。總之,五時八教,是將佛教一切大小乘經典,作了五段分類之後,又經典的性質四類,再將所化的對象分作四等。

為了不使初學者失望,也為了不使已經學道者狂妄,智者大師,運用了「六即」的理論,從未入佛門的人,即名為佛,直到究竟成佛的佛也名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