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具足十如是,便成了「千如」,再以「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的三世間,配上千如而相乘,即成了「三千」之數。可是數有三千,皆含於我們當前現起的一念之中,觀此一念具足三千性相,便是圓頓止觀。

由觀當下的一個妄念心,便具全體法界的三千性相,有善有惡,不必斷淨了惡才算成佛,成了佛也不斷盡惡,為了度眾生,佛也要以此惡性而現煩惱。故在圓教立場而言,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不用斷生死,不用轉煩惱,涅槃不在生死之外,菩提也非離開煩惱而別有。因此便產生了天臺學中最特出的「性惡」思想。「惡」是對「善」而言的,「性」是對「修」而言的。善與惡、性與修,佛與眾生皆有斷及不斷,但卻不同。佛斷修惡、不斷性惡,斷修惡,所以不為煩惱所困所迷,所以是大覺;不斷性惡,所以住涅槃不離生死。在眾生之中的不信三寶的來說,是斷修善、不斷性善,斷修善,所以是凡夫眾生,流轉生死;不斷性善,所以機緣成熟,仍不失成佛的可能。此一性惡思想,是天臺哲學中的瑰寶。可惜近年有位趙亮杰居士,攻擊此一思想,看其所作文字,似對天臺著作也未全讀,可說讀得太少,致有此一唐突。趙居士有權不贊成天臺大師的性惡論,但終無能否定天臺大師確有此一思想,此一思想自智者大師而迄近世,均為天臺學者所重視,否則天臺的性具論,便要因此而減少說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