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對疏釋經論的方法論方面,是採用的「五重玄義」及「四悉檀」。五重玄義又名「五重各說」,即是對於任何經論,皆用:釋名、顯體、明宗、論用、判教的五點,來作通盤的解釋。同時對於經論內容的章、節、文、句的釋義時,則用「七番共解」來分別分層地疏解。所謂七番共解,便是:標章、生起、引證、觀心、料簡、開合、會異。經過五番七番的疏釋之後,便可使得被釋的經論,條理井然,勝義顯現了。但是經論內容有似前後矛盾之處者,便用四種悉檀來處理了,即是:適應世間知識的「世間悉檀」、針對某些人的「為人悉檀」、應病施藥的「對治悉檀」、最高指歸的「第一義悉檀」。有此四悉檀,便可遊刃有餘地疏釋任何經論的任何文義了。這也是天臺學者解釋經論的一大絕招。
天臺學,再加上三身四土、三止、三觀、三諦,及四種四諦十二因緣,便是它的綱目了。
第三章是〈唐代之天臺教學〉。主要介紹了天臺六祖荊溪湛然(西元七一一~七八二年)的著作思想。突出之處是由湛然開始,天臺宗引進了華嚴的唯心論色彩,特別是用了《大乘起信論》的真如隨緣說,加強天臺的性具論。由於此真如隨緣,又碰上了唯識宗的真如不隨緣說,所以湛然針對慈恩窺基的《法華玄贊》展開攻難。又因主張草木皆有佛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