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對《成佛之道》希望說出我所看到的幾個特點:
-
為便記誦,所以仿效古代論師造論的方式,於每段的長行之前,列有頌偈;為便大眾能夠閱讀,長行的解釋,是用純粹簡明的語體,看來毫不吃力。 -
本書的著者,曾經出過一部《佛法概論》,但我以為《成佛之道》,實也涵容了《佛法概論》,一般的佛教名詞和觀念,概羅無餘,並且層層點出,階階交代。讀了本書,不唯認識了它們,同時也清楚了它們的地位,那些名詞,那些觀念,是在我人通向成佛之道中的那些層次和階段中發生的那些作用。比如五戒、十善、三福業,是人天乘的善法;四諦、緣起、三學、八正道、三十七道品,是三乘善法;四攝、六度、八百三昧、四十二字門,是大乘善法。 -
本書的最大特色之一,是承接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餘緒,加以繼續發揚,也就是「人的佛教」的強調。眾生的上升與下墮,解脫與生死,全在各自所造業力的牽引,造業的主要,端在人的本位,其餘五道的輪迴受報,乃至超出三界,無不是造因於人身的階段,因為大惡大善,才有引力作用,作大惡,作大善,唯有報受人身的時候,才可能。 -
本書的最後一頌是:「一切諸善法,同歸於佛道;所有眾生類,究竟得成佛。」長行的解釋是:「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歸於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間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會歸於佛道的。」「但有了善法,向上向光明,終究會向佛道而邁進的。」所以本書主張,佛法雖分人天、大小、世出世間等的種種層次或階段,但那不是個別隔絕的,而是漸次升拔與相互連貫的。因此,無論我們修學什麼善法,只要是善的,無不通向於究竟大乘法的門徑,無不可漸漸邁向於成佛的道路。 -
成佛的要道,是在修善的漸進,所以本書的靈魂,或其一貫的中心,乃為戒定慧與信願行,主張行解並重,悲智雙運,以五戒十善作基礎,最高定慧為究竟。戒行及定的目的,是在達於般若的空性慧;為求戒行而不致落於邪道,戒行的同時,仍須深入經藏,以期智慧如海。故又主張由聞及思而及修善,本書的開頭,善導眾生(人)皈敬三寶之後,便是聞法趣入。佛法的究竟雖然「無法可說」,但要達到無法可說的境界,必須聞法學法,依法(方便門徑)而行,絕非空諸依傍或一知半解,盲修瞎煉,所能辦得通的。
我對佛法懂得太少,大膽寫來,未必中肯,好在此僅個人的看法,不必代表《成佛之道》的勝義,也無意代表所有讀者的看法。究竟說對了多少,說錯了多少,尚祈印順法師及諸讀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