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主張口語文學的人,我們發覺在《新晴》中寫得最生動和成功的那些篇章,也都是純口語或接近純口語的作品(口語不必就是俗語或俚語,而是指我人的日常用語),否則便不會產生親切的感覺出來,而是冷冰冰、陰沈沈、死板板的,不過,這種文字,在《新晴》裡並不多見,即使有,也許還是作者的初期作品吧!

總之,在今天的佛教圈中,能夠讀到《新晴》這樣的新時代的文藝作品,我們應該感到興奮。可是筆者希望一提,《新晴》的內容雖好,《新晴》的銷路恐怕不一定好,所以《新晴》是由作者自費出版的。這一點,我要為我們的文藝前途擔心,我要向我們的讀者師友呼籲:讓我們大家來共同努力,鼓勵作家們寫作,支援作家們寫作,也來自己動筆寫作吧!

(一九五九年元月,刊於《今日佛教》二卷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