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進入無相行。倘若修成法華三昧,彼時已經開悟,很容易起修無相行。亦即在一切現象之中,心相不動,一切妄念不生。若法華三昧能夠成就,就能進入無相行,修持安樂行。關於法華三昧的修持,可參考《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我寫的一篇〈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其中有較詳盡的解釋。
六、授記的意義
《法華經》中還有不少關於授記的經文。授記,相當於學校的期末考試,是為了可以順利進入下一年度的學習,幾年以後即可畢業。佛宣講佛法四十九年之後,如同農夫耕耘終年,待收成時,所收之果可在來年繼續播種。本季即將告一段落,現在所收成的果實,在未來尚有不少作用、功能有待發揮。
換言之,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弘化,所攝受的弟子中,有些雖領受了一乘法,但本身當時的程度只是二乘。發心、信心雖有,但層次仍屬二乘,也就是羅漢菩薩,既是羅漢,也是菩薩,但身分仍是羅漢。因此,佛在現階段必須有所交代,結個總帳,那些弟子屬於何種階段,要供養多少尊佛、經過多少劫方能成佛,佛國名稱為何,佛號為何,各不相同。每個弟子進度不一,同樣是阿羅漢,最後成佛遲速各異。而一切眾生終將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