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老是其唯一心折敬仰的大德,寄老對於太虛大師,也寄望甚殷。故此對於太虛大師,是一大哀痛!當年,擔任《佛教》月報總編輯,是其從事佛教文化工作之始。首先提倡中國佛教教產的法派傳承與剃度傳承的改革,而主張寺產為僧眾公有。對於僧裝,也首次提出改良的意見:「除袈裟直裰之禮服外,他項似不妨隨俗。」
二十六歲時,由於他的抱負未能實現,自大鬧金山之後,對於佛教,頗抱悲觀,故藉泛覽新舊文學,以自消遣,多與文人往返,習近文人。但至此時,竟又倦於塵俗生活而迴俗趣真了。故至此年十月,即在普陀山掩關了,是由印光大師為其封關的。是年冬,有「一夜,在聞前寺開大靜的一聲鐘下,忽然心斷。再覺,則見光明無際。從泯無內外能所中,漸現能所內外,遠近久暫,回復根身座舍的原狀。……心空際斷,心再覺漸現,符《起信》、《楞嚴》所說。」這是又一次的悟境,同時,也就從此而宗於《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了。二十七歲,在關中著作《佛法導論》,是其有系統的著作之始。由其所讀經論的影響,故主張:「整僧之在律,而攝化學者世間需以法相。」這是他後來整僧及化世思想的基本觀念。同時見到革命建國的形勢及需要之後,編著了一部《整理僧伽制度論》,期能健全中國的佛教,但他失敗了!但對僧裝問題,又主張「袍衫如舊」,而傾向於保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