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勵行 31


二十八歲,作成《首楞嚴經攝論》,本《楞嚴經》義,以總持大乘,得中國佛學的綱要,這也是他當時佛學思想的結晶。同時就在這年,對於唯識義,又有所悟,他說:「曾於閱述記至釋〈假智詮不得自相〉一章,朗然玄悟,冥會諸法離言自相,真覺無量情器一一塵根識法,皆別別徹見始終條理,精微嚴密,森然秩然,有萬非昔悟的空靈幻化堪及者。」這是第三次悟境,而且比前二次更勝了。由於悟境的關係,他的一生,論理境時,皆不出起信、楞嚴、唯識的應合與開發了。但其所講唯識乃以《大乘起信論》和會,與專宗唯識者有所不同。

二十九歲二月間出關了,十月間即代圓瑛法師應臺灣基隆靈泉寺之請,到了臺灣,參加法會,講「真常的人生」及「佛法兩大要素」。十二月二日即由靈泉寺住持善慧法師陪遊日本。十二月十五日即離開日本,這是太虛大師初次出國。

三十歲,集東遊的詩文、遊記,編成《東瀛采真錄》,轉交臺灣靈泉寺印行。當時的他,「曾有撥一代之亂而致全世界於治的雄圖,期以人的菩薩心行──無我大悲六度十善──造成人間淨土」。這是多麼豪壯的志氣。

三十一歲,那是民國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北京大學發動了「五四運動」。曾與出佛入儒的梁漱溟以及北京的幾位名學者晤談,並告知胡適之,宋明儒家的語錄體,是創自唐之禪宗。十一月,應南通張季直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