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宗孔孟以全人德,4.歸佛法以暢生性。其至晚年發揚中國文化之論點,要亦不出於此。並轉變振興中國大乘佛教以救世界的方針,為先著手於世界運動,格化西方,故令學僧會覺、大醒等學習英文。是年廈門南普陀,請常惺法師創辦閩南佛學院。當時的東密與藏密,亦成為中國佛教的氾濫混亂的局面。故作《今佛教中之男女僧俗顯密問題》,講「論即身成佛」及「中國現時密宗復興之趨勢」,主張納於教理,軌以戒律,嚴其限制。十月二十七日至十一月二十一日,組代表團出席在日本召開的東亞佛教大會,深得日人的推崇,尊之為「民國佛教界之盟主」,並有「非常」之感。太虛大師至此,並得一理想:「佛教徒當首先進行佛教的國際組織」,而以僧伽應負責,尤其不滿日本式與蒙藏式的「耽妻室、甘肉食而為僧」的佛教生活。
三十八歲,應汪大燮、熊希齡等發起的北京講經會之請,在北平中央公園社稷壇,開講《四十二章經》。又應京中教育界所組的佛學研究會之請,講「佛法概論」,以「因緣所生法」為五乘共學;「三法印」為三乘共學;「一實相印」為大乘不共學。條理佛法之義理為三階,此為大師晚年的定論。八月二十日赴星洲弘化,十月二十日回國過廈門,與在廈門的名士魯迅、顧頡剛等見面晤談,魯迅對大師的印象是「和易近人,思想通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