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介.勵行 66

和《楞嚴經》的問題,最使太虛大師無法忍受。可是印老認為,歷史的方法論是正確而不必反對的,該反對的當是研究者所主觀的武斷和望文生義,故他對於胡適,既有反對點,也有贊同點。從這一方面看印老,他的治學精神,可能是得力於在漢口的武昌佛學院,閱讀了大量日本學者的佛學著作。然從他的早年著作如《印度之佛教》、《中觀今論》,乃至在臺灣完成的《成佛之道》等書看來,在寫作的態度上,依然走著印度、西藏及中國古論師們造論的格局,引經據典來發揮,並組織成自己的學術理念,比如上舉三書,也不難找到印藏古論的模式,所不同者,印老是用的現代語。直到近年出版的《以一切有部為主的論師與論書的研究》、《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和《中國禪宗史》三書,始見他完全採用了近代西洋的治學方式,作為他著述形態的表現方法了。所以,在此之前的印老,他的門下稱他為導師,也有稱他為論師,論師一詞,正是相當適切的尊稱,我則從不願意如此稱他。果然,目前的印老,晚年的印順博士,已脫去了古論師的傾向。但願跟著印長老前進的人,不要再以論師自期,古論師都是大菩薩,現代化的大菩薩,為什麼仍要去做古論師呢?

六、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