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副教授、教授,大致上說,當了講師之後,即可著手博士論文的努力,經過三、五年,準為副教授乃至教授之後,即提出上千頁的論文,那時的年齡,至少也是四十歲左右的人了。如果三十多歲,取得文學博士學位,乃是特出的人才方能辦到,不過比起舊制要待五十歲左右,有了相當數量的著作及有了特別研究成果的創獲者,較為容易一些。實際上比起日本的理工博士及歐美的博士,日本的文學博士的確很難。另一方式是沒有學歷,未經正軌的學部、大學院的學年過程,或者甲校出身而向乙校提出論文時,那就得首先接受資格考試,通過了普通語文和專門語文(攻佛教學的是受梵、巴、藏語文)及專門知識的考試,始可提出論文,其要求實際上比較嚴格了。因此,今日國內人士,以為佛學文學博士容易得,並且把那些僅僅修完博士學分而未從事實際研究和論文撰寫的人,看成博士,稱為博士,那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我說此話的用心,是請國人勿把長老的博士學位,看成不費力,他在本人申請過程中,好像未曾費力,而他已經費力數十年了。

再說,日本的治學方法,正如印老所說,他是未到日本留學,便學到了日本的這套方法。他曾和我談過,太虛大師反對日本學者以西洋的歷史方法論治佛學,因為這一方法破壞了太虛大師的傳統信仰,尤其是《大乘起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