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西方式的博愛,對他而言是難以理解和無法信受的。一九六九年,印順長老把他自己當時已有的長短不一的著作,分成上、中、下三編,集成《妙雲集》,共成二十四冊;其中《成佛之道》一書,早被佛教界當作佛法概論而普遍講授。
近代佛教學術研究的風氣,始於歐洲,繼起於日本,多半是重視原典語文的考察比較,即研究原始佛教者,須通南傳的巴利文;研究初中期的大乘佛教者,須熟悉梵文;而要想知道晚期印度大乘佛教的,則須通曉藏文。印順長老雖不反對學者們運用各種原典語文的資料,但也不認為不懂那些語文就無法瞭解印度的佛教。
他固然說過:「我只識中國字,與印度佛教有關的梵、巴、藏文,一字不識,在探究的歷程中,每自感福薄。」因而主張:「最好能養成梵、巴、藏文的學者,將巴、藏以及少數梵文聖典譯成華文,從根本上擴大我們研究的領域。」然而他也說:「但語文只是工具,通語文的未必就能通佛法,修學有關佛教的語文,應發心為佛法而學。」他的意思是,現代一般運用語文工具而研究佛法的學者們,只是為學問,不是為佛法。
他還說:「源出於印度的一切佛教,如作史的論究,理解其發展的演化的歷程,華文所譯聖典,卻有獨到的、不可忽視的價值,而不是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