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現在還是受到普遍的傳誦。

第四章是寫智旭的著作。他主張「先知而後行」,對於佛法的認識和理解,是修行佛法的必要條件,他寫了那麼多的著作,就是在強調幾個觀念:禪教一致,教觀雙修,見證相應,信、解、行不能分離。而他的著作態度,也非常地謹嚴,一方面要有根據,另方面也要有創意,他主張「備採眾長,證以心悟」,他不喜歡當時一般學者的著作,認為是「穿鑿茫無根據」。我對於智旭的著作的介紹,是採用書誌學的態度,把他的著作以編年方式編成目錄,然後註出它的卷數、著作的地方、現存何處、署名的方式,製成表格之後,看來一目瞭然。他的著作多半在序和題跋之中說明撰寫的年月日,其中也有十九種沒有註明撰寫的確切時間。但是,根據它們的內容和智旭本身的思想過程,也可以推出撰寫的年代。

從其著作的年代先後看,蕅益智旭在三十歲到四十歲的階段,重視大小乘的戒律,四十歲以後,從事於《楞嚴經》、《金剛經》、《法華經》、《唯識論》、《因明》、《阿彌陀經》等的闡述,其間也旁涉儒書和天主教的教義。五十以後再治《法華經》、戒律以及《楞伽經》、《大乘起信論》。他的著作之中部帙最大的,是共有四十四卷的《閱藏知津》,完成於五十六歲那一年,同年也完成了五卷的《法海觀瀾》及十卷的《淨土十要》,到了第二年,他就圓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