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是討論智旭思想之形成及其展開,從他十二歲到三十三歲的階段,有兩條路線:第一是以《楞嚴經》為中心而討論禪和淨土的問題;第二是以禪為中心而討論戒律的問題。到了壯年期分成前後兩個階段:前期是從三十一歲到三十九歲,闡揚法性與法相融會的思想,也是以《梵網經》為中心的「心體」思想。他的壯年後期是從四十歲到四十九歲,乃對《楞嚴經》的再重視以及發揮諸宗融通的修道論;接著他把天臺教觀和唯識思想調和,同時又歸結到淨土的思想。到晚年期,是從他的五十到五十七歲,他的思想則側重於《楞伽經》和《大乘起信論》,因此而達成了他的性相融會、諸宗統一論的目的。因為《楞伽經》是如來藏系統的經典,同時也有「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唯識思想,是一部兼具如來藏性宗思想和唯識相宗思想的經典。《大乘起信論》既講真如及如來藏的性宗觀念,又講阿黎耶識的相宗思想。蕅益智旭就是站在這樣的立場看所有一切經教,應該是互相互融,所以他對性相兩系的經典,同等看待。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蕅益智旭,一向被學者們認為是天臺宗的學者,其實,他留下有關天臺宗的著作確實有四種:1.《法華會義》十六卷,2.《法華玄義節要》二卷,3.《法華綸貫》一卷,4.《教觀綱宗及釋義》二卷。但是,據他自己所說,他寫《法華會義》僅是為了把前人重要的觀念用淺顯的文字介紹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