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兩句話:「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我們的教育,應該從入胎開始,就要接受父母親實施的胎教,出生之後,則從嬰兒期起,經過童年、少年、青年等各階段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人的長青教育。其中每一個段落的彼此之間,都應該銜接起來,能夠執行這項任務,作為溝通聯繫協調和指導的,應該是宗教教育。
基於這樣的理念,我們來建設佛教園區,它的地理位置雖是在臺灣省臺北縣北海沿岸金山鄉的一個山坡地帶,它所關懷的範圍,則是無遠弗屆的全體人類。所以,人人都有寶藏,推動法鼓山共識的人,都是鑛工,也都是鑛主,彼此互助,同心協力,來開發心靈的寶藏,豐富幸福的資源。
因此我在一九八九年四月,尋得那片土地之後,直到一九九〇年十二月所完成的一部遊記,命為《金山有鑛》。其中有一節,就是叫作〈探鑛尋寶〉。而我所做的宗教、文化、教育、社會等的各項工作,都是提供有緣的人士,來冶金開鑛,然後把他們自己煉成的純金和美玉,分享給我們的社會大眾。
我為了建設法鼓山的目標,不論在硬體的物質建築,和軟體的資源開發,向各方面去尋求參考,都相當用心。在為求得建築方面的參考,我曾於一九九一年春天,邀請了跟建設法鼓山相關的重要幹部及專業人員,連我共計十三個人,用了二十天的時間,訪問了中國大陸河北、山西、甘肅的三個省。考察了自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