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以迄明、清的中國古代寺院建築。

我們訪問了北京潭柘寺、戒壇寺、頤和園、故宮,房山的石經,太原的崇善寺,五臺山的唐朝建築南禪寺,遼代的建築佛光寺,以及五臺山現有的明、清建築各寺院。然後到了大同的雲崗,參觀石窟建築,以及遼代的古建築善化寺及上下華嚴寺。接著飛到甘肅的敦煌,參觀了莫高窟千佛洞的繪畫及雕刻藝術,同時也參觀了同屬甘肅省的麥積山石窟,那兒是北魏的雕塑藝術及石窟建築。也去訪問了位於甘肅南方的漢地藏傳佛教兩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我們在北京,還特地去參觀了由現代世界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一路上讓我得到很多的啟發,所以在結束訪問離開大陸之後,就在當年的十二月,完成了另一部遊記《火宅清涼》,它的副題是﹁中國佛教藝術之旅﹂,因為這一次的考察旅行,除了建築藝術,還有繪畫、音樂、雕塑、石經等各種佛教藝術。

中國古代的佛教藝術品,能夠保持得比較完整的是在北方和西北方,那是由於自然的氣候乾燥,陸上交通的不便,所以還能僥倖地保留了下來。

經過考察與思考,我對於法鼓山硬體建築所抱的理念,曾在《火宅清涼》的第十五篇中,提到了如下的三點看法:1.要站在現代人的立足點上,一方面回顧歷史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展望未來文化的帶動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