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密西根大學佛教研究所、泰國法身基金會。國內的贊助單位,則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太平洋文教基金會,以及行政院教育部。這一次會議的主題還是「從傳統到現代」,副題是「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我除了負責大會的開幕詞、閉幕詞以及主題演說之外,也發表了一篇兩萬多字的論文──〈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會後,依舊委請傅偉勳及華珊嘉兩位教授,將論文編輯成書,交由美國綠林出版公司發行。
至於召開國際佛學會議的目的,我在第一屆「會議緣起」中,曾經如此說:「從中國佛教立場,放眼於世界的佛教,把世界佛教引回中國,把中國佛教傳到世界……。我們目前是迫不及待地希望引進國際佛教學術成果,也希望讓國際佛教學術界,知道我們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讓他們來提供經驗和訊息,同時也讓國內的教內外人士,很快的認同佛教學術研究的重要和必要,然後讓我們共同來努力於國內人才的培養。」
又在第二屆會議的開幕詞中,說了這樣的一段話:「一個偉大的宗教,應該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信仰的實踐,第二是理論的基礎,第三是學術的研究。若無信仰的實踐,便不是宗教而是倫理學說;宗教的信仰和實踐,又必須有其深厚的哲學理論作為指導的基準,方不致流為地方性、民俗性和非理性的鬼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