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運用那時大眾語言,使大眾聽得懂,記得牢,所以做成這樣的體格。」(《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十九冊二六頁)
我們從張曼濤所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十九冊所收作品,可以看到專題討論變文的學者有:秋樂、周叔迦、關德棟、覺先等諸人。他們多很重視鄭振鐸的《中國俗文學史》所持見解:
在變文沒有發現以前,我們簡直不知道「平話」怎麼會突然在宋代產生出來?「諸宮調」的來歷是怎樣的?盛行於明、清二代的寶卷、彈詞、鼓詞,到底是近代的產物呢?還是自古有之的?許多文學史上的重要問題,都成為疑案而難於有確定的回答。
從這段引文可以明白變文對中國通俗文學的影響之大了。而變文的體裁,乃是脫胎於梵文佛經的形式,幾乎所有的大乘經典,每一段都是先採用「長行」的散文敘述或議論,接著就用韻文體的「偈頌」,來重複一遍散文所講的內容,也有在重複之際延伸散文所未講的內容。目的是在使聽者容易懂得,容易記憶,也比較活潑生動,容易使人感到興趣。至於這種文體的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