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石窟及磨崖石雕,是同一性質,其最大優點是比較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以開鑿石窟、磨刻石崖的風氣,非常普遍,而且歷久不衰。北方多山,而自然環境嚴峻,所以石窟多是佛教道場的主體,南方多水,而且自然環境溫和,所以石窟及磨崖多為院寺的附屬。我們最熟悉的,也是最著名的,漢傳佛教有五大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崗、河南洛陽的龍門、甘肅敦煌的莫高窟、甘南天水的麥積山、四川的大足石窟。事實上,如今已經被陸續發現和公開的,幾乎遍及全國的有上百處。其中有名的例如山東濟南有神通寺的千佛崖、南京棲霞山千佛崖、杭州靈隱寺千佛崖、江西通天崖,沿河西走廊而下,尚有武威天梯山石窟、永靖的炳靈寺石窟,涇川的王母宮、王家溝、羅漢洞石窟,汾縣有大佛寺、水濂洞石窟,沿洛水尚有直峪口石窟,河北尚有響堂山石窟、寶山石窟,益都黃河南岸有一連串的石窟,如黃石崖、千佛寺、玉函山佛龕等不下十多個遺址,在東北則以遼東的萬佛堂最有名。

其實,在北京西南郊房山縣雲居寺石經山,也是石窟型的藏經洞。而此雕刻石經的風氣,從北齊時代已經開始,例如河北省南響堂山及北響堂山的石窟內石刻的《華嚴經》及《般若經》等。至於像房山縣的石經,是從隋煬帝大業年間開始開鑿雕刻,經唐、宋、遼、金,迄於元朝,歷七百五十年的斷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