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窟及寺院的佛教建築群中,最凸顯的應該算是佛塔的建築。漢傳佛教的佛塔,是寺院殿堂的附屬物,寺院主殿都採用王公大臣所居的宮殿式,雖非來自西域,卻為中國歷代的古建築保存了它的特色,陪襯主殿的寮房或廂房雖多用古代的民居形式,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遺產。至於佛塔,幾乎又是每一座規模較大的寺院所必備,那是沿襲自印度西域的習慣,乃是佛教精神信仰所寄的象徵物。

「塔」的梵文是窣堵波(stūpa),原先是用作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築物,亦即是各個僧房的中心,提供僧侶及信眾們作紀念、禮拜、供養之用,其功能相當於漢傳佛教寺院中的佛殿。因為安置佛陀的舍利,中國人便將之譯成佛圖、浮圖、浮屠。又稱之為佛塔、寶塔,簡稱為「塔婆」、「塔。」

「塔」的形狀,在最初是自然的圓形,所以又有「土堆」的意思,類似漢人土葬的墳墓,俗稱土饅頭。到了阿育王時代(西元前二六八年即位),開始建造覆鉢式的佛舍利塔。後人又在圓形的塔頂上增加了平頭及傘蓋,共三個部分,這是早期的塔形。後來的演變,則除了西北印度有方形塔之外,其他地區便在自然圓形的基礎上,逐漸發展,依次向上,有了塔身、覆鉢、剎竿、頂端是傘蓋,共分五個部分。這大概就是漢地佛塔有三重、五重、多重的起源了。當佛教分別由印度往北往南,傳出國外之後,塔的形狀也各自有了變化,南傳、藏傳、漢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