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起信論》的造論因緣,就是「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離雜染的煩惱,而得佛的根本智及自然業智(後得智)。
印老告訴我們:在《阿含經》中,常以「見、愛、無明」,泛指一切煩惱。若加以分析,煩惱可有三等:1.起煩惱,是與心念同時現起者。2.隨眠煩惱,雖未現起煩惱心相,卻是潛伏在心內,伺機而動者。3.習氣,二乘聖者未能斷,相當於五住煩惱中的無明住地。
大乘經典將《阿含》的見、愛、無明,分別為五個層次,名為五住煩惱:1.見一處住地,即是見惑,見道位中斷除。2.欲界的欲愛住地。3.色界的色愛住地。4.無色界的無色愛住地。此三者是三界的思惑煩惱,修道位中斷,二乘聖者到此即得涅槃而出離三界。5.無始無明住地,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最極微細,到成佛之前的最後一念無間道中始頓斷。天台宗講的見思、塵沙、無明,也相當於五住煩惱的另一種分類法。《大乘起信論講記》對六種染心的解釋,於斷煩惱的階層段落,有明確的介紹。
《大乘起信論講記》的特色,當然不止這幾項,以上只是就我所見的重要者,略舉三項。